当生物科技的前沿议题碰撞青春思辨的火花,会擦出怎样的智慧光芒?4月26日,廊坊七中高二年级生物学科文化节系列活动之“转基因技术辩论赛”在1419火热上演。班级代表队围绕"转基因技术是科学突破还是伦理挑战"展开巅峰对决,用数据与逻辑搭建擂台,以观点碰撞诠释学科魅力。
正方以"科学突破"立论,抛出一组震撼数据:"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1.9亿公顷,中国抗虫棉累计减少农药使用65万吨",强调"技术创新是破解粮食危机、疾病难题的金钥匙"。反方则剑指伦理风险,举出世卫组织报告中"转基因食品长期安全性仍需跟踪"的警示,提出"技术狂奔可能踩碎伦理刹车"。
正方在列举转基因黄金大米解决维生素A缺乏症的人道主义案例后,升华主题:"科学突破的本质是突破自然限制,让技术红利普惠人类,这正是文明进步的标志。"反方则援引《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》,强调"基因是生命的自然密码,人为改写可能破坏物种完整性,动摇人类对'自然神圣性'的敬畏。"
生物组教研组长赵莉品在点评时表示:"这场辩论没有绝对的胜负,因为转基因技术本身就是科学与伦理交织的'双面镜'。正方的理性数据与反方的人文关怀,恰恰构成了技术认知的完整光谱。"
青年教师王娅琳特别肯定了选手们对"技术中立性"的理解——"正如核能既可发电也可制造武器,关键在人类如何驾驭。这种辩证思维,正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。"
此次辩论赛是高二生物组"学科+X"课程创新的一次尝试。赛前,教师团队带领学生梳理转基因技术发展脉络、解读国际伦理准则、分析典型案例,将课本中的"基因工程"章节转化为可触摸的思辨现场。辩论赛不仅让抽象的生物科技议题变得鲜活,更在学生心中种下"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并重"的种子。
赛后,楼道里的学生们仍在热议:
“原来生物不只是背概念,还能这样连接现实世界。”
“下次遇到科技新闻,我会记得用正反方思维去分析了。"
“面对科技前沿问题,既要保持探索的勇气,也要怀揣审慎的敬畏。”
这些真实的感悟,正是学科文化节的意义所在——让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,让思辨从课堂走向未来。